最近工作很忙,没有时间继续更新以往的行迹。压力特别大的时候,我就会回到BLOG这里修修补补。我偶尔想起当这个BLOG刚搭建好,写下第一篇游记的心情,那一瞬间仿佛回到了十几年前上小学的时候。
小时候旅行因为我爸经常在外工作,假期旅行成了家庭团聚的方式。每次假期出门前,妈妈都会买来厚厚的攻略书,我还记得“小蓝书”孤独星球很贵,国内某出版社的“行走”系列会更加划算。“你来做攻略吧。”我特别喜欢领取这个任务,因为当任务做完,团聚就会发生。
回想当年,先用马克笔在书上涂涂写写,再用Excel表格串起景点、美食、local体验。如今“小蓝书”时代过去,回头再看,当初只需要把这些时效性欠弱的书籍看透,旅行基本上就没什么坎坷,也是神奇。这些书上也不止只有攻略,还是一本野生的通识书,尤其是孤独星球,经常会写到:怎么完成一场环保的旅行、一场负责任的旅行。
在路上的时候, 我没办法用嘴说出对团聚的感触、对家人的爱,那就把我的感官所得写在游记上。在写作里,我更能找到表达的方式,有时候把游记放在周记里、布置的作文里,偶尔老师也会要来投稿,于是越来越有自信,越来越喜欢写,旅行建立我对写作的热爱,但那时候还没想过它会影响我大学的专业选择、以及未来的工作。
小学之后,随着接触面变广,我更想探索一些“ more than travel”的旅行方式,在计划中嵌入历史宗教、国家政治、生活方式等方面。我喜欢设置一些“特殊的”旅游路线,比如春节计划一条春节起源地之旅;了解了远征军后计划了一条滇缅边境自驾游线路,寻找飞虎队的痕迹;高黎贡山的植物溯源之旅;在这个过程中,爸妈倒是一直很支持我这样的突发奇想,只要我想走,只要他们有时间,基本都会成行。
长大后有了勇气,更梦想有天成为一个独行侠。那时候背包客的概念很火,我成了一些旅者的忠实信徒。谷岳的《搭车去柏林》、孙东纯的《间隔年旅行》、一对北京老夫妇的《花甲背包客》……只要是和旅行挂钩的书,我都会存钱去买;周末放假回家,穷游网、马蜂窝、背包客栈、豆瓣小组的连载旅程是我的连续剧;上学期间《孤独星球》书上尼佬、何望若的文字就像“精神大麻”,我那时经常在想,没有什么比《孤独星球》作者更诱人的工作了。
大学是个分水岭,我基本上已经游完了中国,学生时代一直在父母肩膀上看世界;实习到工作这段时间,空间上和父母渐远,也就慢慢过渡到自己去看世界。
疫情来了。实习2020年-求职2021年这两年基本上没看到孤独星球招人,并且,看到现实我也没有办法选择旅行这个行业;工作之后的两年,也是疫情最严重的两年,一方面基本上没有出行机会,另一方面工作基本上都要和写作打交道,我开始讨厌工作之外的文字叙述,一切仿佛按下了暂停键。
直到今年,离职后我计划了一场东南亚背包行,像当年崇拜的一些旅人一样,完成了一场青春革命。一路上,我还在看尼佬、谷岳微博当下的旅行足迹,感觉我跟他们站在了同一条线上,我不由自主地一直在往备忘录上记录些memo,而这个网站上的文章,便是memo的合集。
现在回想这段旅程,心情很平静,我没有继续走下去,而是选择了先回归格子间。这样的旅行好像一场洗礼,让我相信,以后独自处理事情的时候也可以像计划solo trip一样从容,这次旅行更让我重拾了写游记的习惯。
老实说,我现在没有以前那种宏图壮志:比如说要写一本出版的旅行书籍,也没有非要去某个著名的OTA平台。就这样,一路走下去,一路写下去,留下这些珍贵的文字,我拥有的会比想象得更多。
本文由 Miyaji Sheep 创作,保留所有权利。
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/出处外,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,未经许可,严禁复制、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