离职后计划的东南亚巡礼,计划里并没有新加坡,突入其来的免签,让我决定反过来,先从赤道——爪哇岛——再回中南半岛。
我想的是,从新加坡这种语境文化相对熟悉的国家,更能抚平独行的不安,更快进入背包客的状态。在新加坡一天不到,分享几个坡县特色碎片。
组屋
那时候看强哥的《我们的故事》,就讲到新加坡的一家人,60-70年代从甘榜(乡村社区)住进了政府的组屋。
很多新加坡人一开始不习惯这种居住形态,因为缺少甘榜的温情。后来, 组屋越来越完善,有了医院、巴刹、食阁,也在时代变迁中逐渐成为了理想的居住空间。
组屋大概占住宅类型的7、8成,已婚夫妻或者35岁以上单身者,由政府提供津贴和贷款申购。
组屋也分为两种类型,一种是预购式,只能是新加坡公民购买,政府先开放申请,申购者达到一定比例后才会开始建造;一种是转售组屋,公民和永久居民都能购买。
虽然购房者只拥有组屋使用权,但时间也有99年,这个居者有其屋计划曾获得联合国嘉奖。
从机场出发,坐west- line线进入市区,沿路连片住宅建筑外墙上都标上了数字,这就是组屋的门牌。
还有,不同组屋、同一组屋的不同楼栋间,都用了不同的色块彩绘,据说这样设计的初衷是:让组屋居民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性。
从政府大厦MRT走出,沿着彩虹警局——牛车水——佛牙寺方向,偶遇了新加坡组屋的“标杆生”——达士岭组屋。
当年建造时,号称改变了组屋原来的千篇一律的形态气质,虽然是组屋,也可以有公寓的气势,当年设计、交付过程中,拿奖拿到手软,也是政府组屋宣传活动的主场。
7栋50层高大楼,由高空天桥相连,衔接处打造成空中花园,达士岭也借着这个条件进行创收:乘电梯上天桥参观5新/人,现在成了许多人看夕阳的打卡点。
达士岭地址: Cantonment Rd, #1G, 新加坡 085301
食阁
说到住组屋,也有蛮多限制的。
印象最深的两条,一是不准养猫,二是不准开火。
第二条感觉上有些夸张,不少人辟谣说,其实做西式饭菜没有问题。
而且在做饭方面,新加坡人本身不愿意搞太复杂。
对于早期的组屋,没有那么好的通风管道,新加坡人怕把房子弄得乌烟瘴气;更重要的是,楼下食阁比自己买菜做饭要更便宜方便。
建国之初的新加坡,多是沿街叫卖的流动摊贩,像《我们的故事》里面的大姐就是其中之一。
后来为了食品安全管理和城市容貌,政府就想到了“食阁”的主意,现在新加坡围绕着各大组屋,建成了100多个小贩中心(食阁)。
食阁摊贩向政府租下摊位,卫生标准、食物价格接受政府管理,他们也有固定的组屋客源,“无形”的手保证供需稳定。
这次来我只体验了一个食阁,MAXWELL靠近唐人街牛车水,傍晚来吃饭的华族老人比例占大多数,以及估计看了各大攻略后来打卡的全球游客。
里面很出名的“天天海南鸡饭”,每天定量供应,只能支付现金。在酷暑下排了半小时队伍,轮到我时刚刚卖完。
也不用遗憾,毕竟“天天”也成立了餐饮品牌,国内不少城市都能找到。
后面我随便找了一个鸡饭店,整个套餐6新,鸡油饭还是我想象中的口感,但广东人实证,新加坡的鸡“没有鸡味”,像是注水鸡。
食饭后需要自己收拾残羹,将餐盘送到回收处,食阁整体环境还算卫生,只是头顶只有几顶风扇,这在赤道上根本不管用。
在尤其注重种族融合、和谐相处的新加坡,食阁也不单是华人风味,比如在唐人街附近另一个被推荐的食阁——老巴刹,口味会更加马来、印度化。
作为社区的一环,食阁一方面是公共性,成为延续甘榜温情的公共空间;另一方面是公益性,比如在实龙岗小贩中心, 也能够为残疾人提供不同类型的工作。
不过也有人这样评论:其实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不养闲人。
MaxWell食阁地址:1 Kadayanallur St, 新加坡 069184
Lau Pa Sat食阁地址:18 Raffles Quay, 新加坡 048582
惩罚
“我在新加坡玩到破产”,这是免签后国内关于新加坡的最大话题。
罚款国家早就在全球有名了,连新加坡的本地文创和冰箱贴都在自嘲:新加坡是一个“fine city”。
作为Citywalk 一天的外国游客,我只对繁文缛节中的三条记忆深刻。
1.不能随意连接店家的WI-FI
2.不能在地铁上喝水
3.过马路不能低头看手机
其实三条,只有2我是完全遵守的,其余的都挑战失败。
但实际上这1、3两条的监管方式也并非苛刻,换句话还是全靠自觉,单看3的话,觉得新加坡真的像一个古板的“大家长”。
城市中到处都是“禁止”标识的新加坡,高效且秩序,这个城市国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治国目的,但不幸的是,这也凸显出新加坡不是一个适合特立独行者或冒险者的地方。——引自《寻迹狮城》
新加坡一日游路线:
樟宜机场MRT——政府大厦MRT——彩虹警局——牛车水唐人街——马里安曼庙——佛牙寺———达士岭组屋
Maxwell食阁吃饭——桥南路——克拉码头——滨海湾鱼尾狮
本文由 Miyaji Sheep 创作,保留所有权利。
本站文章除注明转载/出处外,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,未经许可,严禁复制、转载。